先说结论:观点越极端,论证越形象,文字的煽动性就越强,传播性也就越强。
举个例子:傍晚的小巷子里,一个女孩子被一个男的强暴了,现在由你来评价这个新闻,最容易传播的是这两类文字:
一类是:正经女孩谁一个人走那种小巷子啊,还打扮的那么妖艳,这不就是勾引别人来强奸她吗?这不是相当于带着钱招摇过市,诱惑别人来犯罪么,女的可都长点心吧,自己都不拿身体开玩笑,不碰到强奸犯才怪了。而且要我说,她该不会是去拉客,别人嫖了没给钱,然后报警的吧?
这类说法有很多变形,受害者有罪论、极端仇女论、阴谋论,但基本都是一个腔调,就是利用人们对公平世界的渴望,把所有的罪恶推到少数人身上。这个少数人可以是受害者,可以是弱势群体,但只要把人类主体从犯罪事件中排除出去,就维护了人们对一个安全世界的幻想。
一类是:男人都是潜在的强奸犯,要是男人都消失了,这个世界该有多美好啊。女孩子晚上可以想去哪就去哪,想吃什么就吃什么,想干什么就什么,不用担心有双鬼鬼祟祟的眼睛在身后盯着你。女孩子一定要学会爱护自己,一定要珍惜自己,因为那些男的除了你们的身体,什么都不在乎。
这类说法我不太擅长,但核心点是共通的,极端厌男论、人种炮、替罪羊理论(把所有的社会矛盾都浓缩在特定的团体上)。为的是消除你核心受众心中的不安全感和生活中积累的压抑感,成为舆论和意见领袖。
任何一个新闻都有复杂的社会成因,历史的、社会的、政治的、个人的、偶然性的,但是多数的笔者并不具备那么雄厚的知识积累和信息来源渠道,能够快速收集相关信息、分析事物成因并把握主要矛盾,而且多数的读者学历在本科及以下,阅读新闻并不是来学习知识的,而是希望在极端的时间里获得“看起来有深度”的观点。
这样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就是,笔者必须要写出“看起来很有深度”的文字。笔者的确可以通过在一个领域深耕来实现这一点,但在更多情况下,由于必须回应社会热点,所以笔者只能选择一个立场,写一些“看起来有深度”,实际上只是极端极端再极端的观点。
这里就有两点非常考究笔者功力的地方了,一是尺度,二是初心。
尺度的问题就是,任何一类观点都是可以无限极端的,从“受害者有罪”到“受害者活该”再到“受害者该死、乃至造谣中伤”,你必须准确的把握你所在的平台允许的舆论尺度,像知乎的审核尺度就比微博要严格一百倍都不止。你必须准确的在规则的尺度内煽动情绪,而不能越界。
初心的问题就是,这类观点是没有回头路走的,你的文字可能看起来很“理性中立客观”,但那只是极端的观点被包裹在了“逻辑论证”之下。你的用户群体也一定是持有极端观点的群体,所以此后所有的文字,你都必须记牢自己的立场,不能表现出摇摆不定的样子。换句话说,你的文字再也不是为了表达自己,而只是一种舆论的工具。
我知道很多人在想什么,有钱就够了,不需要初心,尺度越大越好。
但世上的成功都不容易,哪怕是走偏门也是一样,即便是你想要走偏门,也需要像别人一样,持之以恒的学习、成长、输出,而不是靠着一两篇煽动的文字就成了网红大V。
所以,你必须想清楚,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持你走上这条路,持之以恒的创作的。
文字是可以用来煽动的,这是我列举最前面两个例子的原因,但煽动只是方法,不是目的。
重要的是,你到底希望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的渴望,希望为弱者发声,希望世界上有更多的美好和欢乐。
还是只是希望培育出互相憎恨的群体,希望他们之间的憎恨无限的加深,无穷无尽的彼此憎恨下去。
你所走的路,最终会成为你笔下的文字,也会成为你自己。